天氣回暖,萬物復蘇
你是否已準備約上小伙伴
(相關資料圖)
一起郊游踏青了呢?
但是剛脫掉秋褲
卻發現降溫了
再重新穿上冬衣
氣溫又回暖了
……
但“春捂”的方式可是有講究的
絕不是簡單的“加衣服”
一起來看看“春捂”的正確打開方式!
↓↓↓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于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于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
什么是“春捂”?
“春捂”是指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厚衣。
為什么要“春捂”?
初春乍暖還寒,氣溫時有變化,過早的脫掉厚衣,一旦氣溫下降,身體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哪些人群需要“春捂”?
從中醫角度,有唇淡面白、形寒肢冷、神疲嗜臥、大便稀溏、夜尿頻多等癥狀的陽氣不足者需要春捂。
從現代疾病角度,以下群體也需要"春捂":
1.患有白細胞減少癥、貧血、甲狀腺機能減退等重要元素不足或功能減退性疾病的患者;
2.患有易受寒邪刺激而發病的,如:偏頭痛、面肌痙攣等神經系統疾病,鼻炎、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心絞痛、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慢性腎臟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征等消化系統疾病,痛經、盆腔炎等婦科疾病,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等骨關節疾病,等等,此類患者更應該做好春捂保暖,以免病情加重,發生更嚴重的后果。
捂哪些部位?
頭
頭是諸陽之會,頭部受風著涼,容易引發感冒、頭痛、牙痛,也可能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體質虛弱者還易發面癱。
鼻
鼻為肺之竅,又是呼吸換氣的出入口。鼻部受寒容易誘發鼻炎、感冒,甚至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耳
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過于耳,雙耳常裸露在外,感受寒冷,會引發頭痛,進而感冒。
頸
頸部受涼后會引起局部血管收縮,可誘發眩暈、大腦供血不足等不適。
背
背部有多條陽經循行,頸背受涼受寒則筋脈拘緊、陽氣受損或痹阻不通,可能導致頸椎病、肩周炎等關節疾病的發作。
腰
腰為腎之府,腰部受到寒冷刺激,腎陽的功能就會受到抑制。中老年人突遇冷風后極易刺激神經,引起腰部疼痛,甚至舊病復發。
膝
膝部是下肢的樞紐,肌膚單薄,受寒則氣血流通不暢,誘發膝關節疼痛等。
足
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陰氣起于足五趾之里,因此足是陰陽交會的地方,加之遠離心臟,血液供應慢而少,長時間下垂,若其受涼可以引起感冒或使氣管炎、哮喘、關節炎、痛經、腰腿痛等舊病復發。
“春捂”的注意事項
晝夜溫差大于8℃時應該捂著。
“春捂”并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春季3月份是呼吸道疾病的一個高發季節,除了因為氣溫變化大,還與衣著調適不當有很大關系。如果春末仍捂得很多,這樣的“春捂”就過分了,不冷不熱不出汗才剛好。
轉換環境時注意溫差變化,如下車、出門、半夜起床如廁等時刻,應穿戴齊整,避免受寒。
著裝避免露臍、露踝,年輕人不要愛俏不穿棉。
泡腳后需將腳擦干;如果有出汗,需要及時更換貼身衣物,并且避免汗出當風。
日平均氣溫達到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方可逐漸減少衣物,注意“上薄下厚”的原則,先減上衣,再減下裝。
“春捂”的飲食
春捂的目的是顧護身體的陽氣,除了衣著方面,飲食的“春捂”也很重要。
春季適宜進食一些辛溫升散的食品,如麥、棗、豉、韭、蔥、香菜等。生冷之物應少食,早春飲茶應飲用一些性質溫和的茶類,如紅茶和黑茶,以免損傷脾胃之陽氣。
“春捂”的加強版
配合按摩的穴位有:百會、大椎、命門、腎俞、關元、神闕、足三里、三陰交、太溪、涌泉等,用手指指腹輕輕揉穴位,直至發熱,每次5-10分鐘即可,也可以進行艾灸或藥物貼敷。
足浴:采用中藥足浴的方式,以促進人體陽氣的升發。
體操:現在很流行的五禽戲和八段錦,也是在春季里使人體陽氣升發的絕佳方法。
這些做法,也是“春捂”
春捂不止是多穿衣服那么簡單。下面這些做法也可被看做“春捂”。
不吃寒涼。習慣性腹瀉、脾胃不好的人對此要格外注意。
情緒穩定。春捂也要“捂”住情緒,避免大悲大喜,也要避免焦慮、緊張等情緒。
保證睡眠。睡眠的過程就是陽氣生發的過程。好的睡眠有利于維持免疫狀態。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