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熱點 > 正文
天天熱文:高原“萌牛”繁育記
2022-08-09 05:50: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西寧8月8日電(記者李寧)入秋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的天氣漸漸變涼。在一處新建牛圈內,牧民鄧有良一邊拿著叉子添加飼料,一邊打量著面前一群額頭“光禿禿”的牦牛。


(資料圖)

這些牦牛毛色黝黑,體格結實,額頭處沒有標志性的長角,顯得十分可愛。“這些不長角的牦牛可是新鮮玩意兒,看著體型不大,體重卻不輕,脾氣還好。我放牧三十多年,第一次見到整個牛群都一個樣。”鄧有良說。

這是3月16日在大通種牛場拍攝的“阿什旦”牦牛。新華社記者 李寧 攝

令鄧有良感到新奇的“不長角的牦牛”,是青海省大通種牛場繁育的阿什旦牦牛。這是國內首個“無角牦牛”品種,也是首個適于舍飼化養殖的牦牛品種。

“阿什旦”一詞來源于大通種牛場境內海拔4380米的阿什旦雪山,意為“石頭堆起來高高的山”。

2020年,鄧有良在政府的幫助下,引進了4頭“阿什旦”牦牛。舍飼一段時間后,鄧有良驚喜地發現,阿什旦牦牛活動量小,增重速度快,每天能增重1千克左右,是傳統放牧模式增重量的兩倍;養殖半年后,體重比當地同齡牦牛平均提高20%。“上次有人來問價,阿什旦牦牛的收購價比同齡家養牦牛平均要高出700多元,賣出去增收不少。”鄧有良說。

過去,牦牛飼養流傳著一句話:“春乏夏壯秋肥冬瘦”。受自然環境影響,牦牛每年都要經歷長膘掉膘的過程,飼養效率低。大通種牛場場長李青云介紹,青藏高原有長達7個月的枯草期,牦牛在此期間掉膘嚴重,影響出欄;牦牛肉也會季節性斷供,影響牧民收入。

6月13日,牧民鄧有良正在給牦牛添加飼料。新華社記者 李寧 攝

2019年,阿什旦牦牛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獲得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阿什旦牦牛可以圈養舍飼的特點,讓牦牛增重容易、不掉膘,生長發育更快,實現了牦牛肉的四季均衡供給。”李青云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副所長、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閻萍介紹:“阿什旦牦牛的顯性特征就是無角,性格好,生產性能好,遺傳性穩定,相比其他牦牛,易飼養、易管理。而沒有牛角則占地少,還可以增加飼養密度,也便于在農區推廣養殖。”。

如今,已有上千頭阿什旦牦牛在青海、甘肅各地入戶養殖。“下一步,我們將加大阿什旦牦牛的選育和推廣力度,讓更多高原‘萌牛’走進農牧區,為鄉村振興助力。”李青云說。

關鍵詞: 果洛藏族自治州 自然環境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