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余縣,“贛南早蝦”已成為當地的一張閃亮名片。憑借著出蝦時間早、養殖模式新、經濟效益高等特點,“贛南早蝦”玩轉時間差,解鎖生態賬,引爆產業鏈,繪就了一幅“蝦肥、糧穩、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出蝦早 搶占市場先機
晨曦微露,大余縣新城鎮店孜里村稻蝦基地蝦塘已是熱鬧非凡。“起網咯!”養殖戶黃霖穩穩踩在小船上,網兜輕輕一挑,一只只小龍蝦落入筐中。這批商品蝦,即將搭上冷鏈專車,奔赴各地市場。
據了解,相比湖北、江蘇等小龍蝦主產區,大余小龍蝦早上市45天左右,因此也叫“贛南早蝦”。“特別是在春節前后至3月,錯峰上市的贛南早蝦是市場上的稀缺貨,每斤40元,價格翻了一番。”黃霖笑著說。
“贛南早蝦”為何能在春天“搶跑”?“大余縣冬季農田水溫一般在6攝氏度以上,小龍蝦能正常進食生長。而北方冬季氣溫低,農田水溫一般低于0攝氏度,小龍蝦幾乎不進食,生長變得緩慢,所以大余小龍蝦能錯峰上市,搶占市場。”黃霖給出了答案。
大余縣年平均氣溫18.4攝氏度,無霜期302天,年均降雨量1549.0毫米,境內有大小河流、溝渠530條,水源充足,年日照時長1771.3小時,屬典型的亞熱帶丘陵山地濕潤季風氣候,適宜養殖魚類的周期每年達8個多月,非常適宜發展淡水魚、蝦等水產品養殖。
除了“老天爺賞飯吃”,技術支撐更為稻蝦產業發展筑牢根基。大余縣聘請湖北潛江龍蝦學院、贛南科學院、江西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為技術顧問,簽約湖南漁美康生物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全力加強小龍蝦繁育、養殖和水稻種植的技術指導。
同時,成立大余縣稻蝦綜合種養協會,整合縣內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等,共享養殖技術、商務信息等資源,大力培育“蝦稻”和“稻蝦”兩大品牌,不斷將小龍蝦產業做大做強。
模式新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2月起捕商品蝦、4月種植早稻、7月中旬前投放種蝦、7月底收割早稻、10月初收割晚稻、11月初蝦苗分塘、12月起捕種蝦……這是“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模式的時間節點。
“田還是那片田,變的是種田的理念。”新城鎮店孜里村稻蝦基地負責人朱康感慨道。以往種田一年僅種一季水稻,畝產水稻800斤,而采用“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模式,一年畝產早稻1100斤、晚稻700斤,小龍蝦500斤以上。“既出生態米,又出稻香蝦。”朱康樂開了花。
“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模式是大余縣探索南方丘陵地區淡水蝦養殖與水稻種植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立體高效種養發展模式,本質是通過稻蝦共養來提高農田的綜合效益。小龍蝦以水中的雜草、浮游生物為食,其排泄物可作為水稻生長的天然有機肥,提高了小龍蝦和稻米的品質。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口糧作物,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稻蝦共養’是以糧食為主角,不僅能確保糧食生產的絕對安全,又能提高種糧農民的收入和積極性,讓農民種田既賺錢又體面。”大余縣農業農村局高級水產師王春林說。
“稻蝦共養模式下,小龍蝦可以攝食害蟲及蟲卵,促進水稻生長,同時其排泄物為水稻提供有機肥。在這種生態模式下,稻田可以減少農藥用量超50%,減少化肥用量超30%,起到了明顯的降本增效的效果。”王春林說,這種生態養殖模式下,產出的小龍蝦個大體凈、肉質鮮美,稻米香甜軟糯、產量可觀。
稻因蝦而香,蝦因稻而肥。大余縣根據“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模式要求,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置換和流轉土地的方式,將閑置及分散的土地集中連片開發,既保障了糧食安全,又破解了農民種糧不增收的難題,達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蝦雙贏”的目的。
效益高 一產“接二連三”
“效益是單種水稻的6倍以上。”朱康算了一筆賬:種單季稻畝產值不足千元,“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模式下,畝產值超6000元。“2024年,基地養殖小龍蝦、輪作水稻、套養淡水魚,總產值達500萬元。”朱康說。
一稻一蝦為大余縣的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新城鎮水西村通過管理種養基地、組織勞力入股等,村集體增收超10萬元;村民通過流轉土地收租金、土地資金入股得股金、基地務工獲薪金等方式,人均年增收近3萬元……
跟隨朱康的腳步,筆者來到基地打造的小龍蝦熟食加工廠。“自動分揀、清洗、蒸煮,再進行麻辣、蒜蓉等不同口味的調味,最后真空包裝保鮮。”朱康樂呵呵地說,龍蝦上市高峰期,工廠的2條生產線日加工活蝦達2萬斤,生產的口味蝦價格是鮮蝦批發價的2倍左右。
此外,基地與江西省富華米業有限公司開展水稻訂單式種植,通過“綠色種植+訂單銷售”的模式,實現水稻種植、管理、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有機產品認證的優質蝦稻米平均售價超3元一斤,遠銷粵港澳大灣區。
從“賣產品”邁向“賣體驗”,大余縣將小龍蝦與文旅深度融合,積極探索“種養+垂釣”“種養+觀光”“種養+餐飲”等形式,以稻蝦產業為核心,打造集旅游休閑、稻蝦餐飲、垂釣觀光于一體的特色農旅基地,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致富新路。
親子垂釣、研學體驗、龍蝦啤酒節等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厮诘男鲁擎傄M了20余家稻蝦主題餐館、農家樂、夜宵店等餐飲業態,形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食一條街。
一到夜晚,美食街燈火通明,攤主的叫賣聲、食客的交談聲交織在一起,熱鬧非凡。“人氣旺的時候一天營業額有5000多元。”美食街有間蝦鋪老板鄒華說。“吃蝦大軍”讓這個山區小鎮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白天釣蝦,晚上嗦蝦,肉質Q彈,果然早蝦就是鮮。”游客王華麗樂得合不攏嘴。
一只只小龍蝦,“游”活了大余的田疇沃野,更“鉗”住了鄉村振興的寶貴機遇。目前,大余縣“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面積已發展至1萬余畝,綜合產值達1.42億元,帶動3000余人就業增收。(葉功富 葉相發)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