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8月16日訊(通訊員 唐濤華 劉慧 杜雅嫻)初秋八月,走進東安縣大廟口鎮新溪村南溪花海景區,花卉競相盛開,景區高空玻璃漂流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這里是東安溪水以南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陳夏云創業夢想之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南溪花海已打造成“四季花海+特色農業”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成為東安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和“網紅打卡地”。
(資料圖)
陳夏云(左)正在規劃南溪花海景區新項目。
陳夏云是土生土長的新溪村人,2016年,在外經商的她回到家鄉,依托大廟口鎮優質的山水田園風光,流轉土地500多畝,總投資5.1億元開發“溪水以南·花境花海”項目。引領村民開辦農家樂20多家,攤位貨鋪店30多個,解決村內及周邊村莊300余人就業,人均年增收1.8萬元以上,南溪花海一年游客量過百萬,旅游綜合收入1000余萬元。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把新溪村打造城里人的田園夢,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走在游步道上,陳夏云信心滿滿。
近年來,東安縣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重點,以“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為引領,最廣泛地把農村婦女團結起來、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從注重“狀態”“業態”“生態”入手,著力打造“巾幗引擎”,激發鄉村振興“她能量”。如今,在東安大地,越來越多的巾幗創業帶頭人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立足鄉土資源,找準路子,把好資源轉化成好產業,帶領農村婦女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王曌(右)指導村民管理柑橘。
立秋剛過,永州德園生態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千畝連片柑橘園,迎來柑橘施肥、修剪的關鍵時期,該公司負責人王曌正忙著指導工人為柑橘修剪旺枝。
“85后”的王曌,曾在北京從事電視廣告媒體方面的工作。2016年,毅然決然回到家鄉創業,從城市回歸農村,從一個都市白領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依托東安縣端橋鋪鎮地理優勢,投資建設優質柑橘種植基地5000畝,涵蓋紐荷爾臍橙、卡拉卡拉紅橙、金秋砂糖橘等品種。今年柑橘預計年產量200余噸,年銷售額達300余萬元,基地用人高峰期可帶動當地250人就業。
為幫助更多女性實現創業夢想,王曌通過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生態農業交流會、銷售幫扶等活動,分享經驗,傳遞愛心。不但教會留守婦女怎么把生態農產品種養出來,還幫助當地的農產品更好地走出去,讓生態農產品走向大灣區。在她的帶領下,讓原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變成了科學種田、快樂種田的新型職業農民。
走進鹿馬橋鎮馬坪村金易德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蔬菜水果基地,工人們正在地里嫻熟地采摘火龍果、絲瓜、裝車、稱重,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在馬坪村電商服務站,金易德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廖鳳蓮正在直播間向網友介紹東安特色農產品。隨著粉絲紛紛下單搶購,直播間櫥窗架上的商品被一搶而空。
廖鳳蓮直播帶貨助力特色農產品銷售。
2015年,廖鳳蓮投入3000余萬元,流轉1500多畝耕地、2200多畝山地,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們建起30多座大棚、游道、水車等,在山間種上油茶。她還利用自家庭院創建了“婦女致富微家”,吸引了周邊80名有致富意愿的婦女創業,在“微家長”廖鳳蓮的帶領下,開展油茶、蔬菜種植,發展竹編、棕制品等傳統手工業,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吸納周邊100余名不能外出務工的婦女就地就業。如今,鹿馬橋鎮馬坪村建成了村史館、荷花公園和家風家教文化廣場。全村發展農家樂15家,擁有128名傳統手工藝的能工巧匠,成立7個手工合作社和10個家庭經濟作坊,各類產品通過直播帶貨和網店等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年銷售額達70余萬元,旅游綜合年收入達300萬元以上。
截至目前,東安縣已建立“婦女之家”344個,在婦女“小能人”的帶動下,該縣已有6000多戶家庭成為致富“微工廠”,戶均增收2萬余元。下一步,東安縣將整合有效資源,多渠道、多領域、多形式服務女性創業就業,以庭院經濟、農家樂、電子商務等為抓手,鼓勵農村婦女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商帶貨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讓“小庭院”撬動“大經濟”,擁有“大作為”,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凝聚更多“她力量”。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