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的扎龍濕地,黃色的蘆葦地覆蓋著積雪。進入保護區,便看到一只只結伴而行的丹頂鶴,或駐足而立,或在蘆葦地里覓食。
飼養員徐惠對保護區里的這些“伙伴”十分熟悉,他一一指給記者:葦塘里的四只丹頂鶴是“一家四口”,在覓食的一對鶴性情溫順,站在遠處的兩只則十分“霸道”,靠近了還會啄人。“野生丹頂鶴每年南遷越冬,估計要再過上幾天,才能看到它們陸續北歸的蹤影。”徐惠說,現在保護區里的鶴是人工繁育的散養鶴。
丹頂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位于黑龍江省西部的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1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野生丹頂鶴繁殖棲息地和最大的丹頂鶴人工繁育種群再野化基地,被稱為中國的“丹頂鶴故鄉”。為逐步壯大野生丹頂鶴種群,保護區經過40多年探索,形成了“散養鶴繁育”和“放飛逃逸”兩種人工繁育鶴的野化路徑,累計已有約380只丹頂鶴野化成功。
(相關資料圖)
在這些丹頂鶴中,有一只編號“L283”的丹頂鶴,讓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最為津津樂道。“這是一只2018年人工繁育的丹頂鶴,2021年7月‘逃逸’后,與野生丹頂鶴成功配對,當年12月在北京延慶被觀測到。有趣的是,第二年12月,它們又在延慶被拍到,還成了‘一家三口’,有了一只小鶴。”黑龍江省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王文鋒說,這說明,這只鶴已經完全融入丹頂鶴野生種群,并參與野生種群繁殖,是扎龍丹頂鶴野化放歸成效的最好例證。
王文鋒介紹,“放飛逃逸”是指一些丹頂鶴在性成熟后,本身就有“逃逸”的沖動,在放飛過程中便直接離開,去往野外生活。“散養鶴繁育”則是通過建立從人工繁育到野化放歸之間的“過渡種群”,讓這些鶴的后代完成野化過程。
監測散養鶴的情況,便是徐惠的主要工作之一。“繁殖期的時候最忙,從交尾、筑巢到小鶴出生,前后要三個多月的時間。每只鶴哪天產卵、哪天破殼,都要記錄,還要隨時拿望遠鏡觀察巢區的情況。”徐惠說,就在3月2日早上,他在蘆葦地里發現了今年保護區散養鶴產下的第一枚蛋。
每年約有300只野生丹頂鶴在扎龍保護區繁殖、棲息,其中約100只會在春季遷來保護區,短暫停歇后繼續向西北遷徙。在南來北往之間,野化放歸的丹頂鶴不僅讓丹頂鶴野生種群更壯大,也幫助研究人員更多地了解了丹頂鶴的習性。
“我們會在這些野化放歸的鶴腿上佩戴扎龍特有的環志,部分鶴佩戴衛星跟蹤器,監測它們的遷徙路線。”王文鋒說,一般認為丹頂鶴冬天會遷徙到江蘇鹽城一帶,但監測表明,它們還在山東、北京等地越冬,甚至在韓國鐵原也有蹤跡,“這表明丹頂鶴的遷徙路線是多元的”。
近年來,通過長效補水、核心區居民搬遷等舉措,保護區內葦塘、水域面積在逐漸增大,過去因缺水變成鹽堿地的地方,大部分已恢復成葦塘。蘆葦、魚類資源隨之增多,為丹頂鶴和其他珍稀鳥類提供了更適宜的棲居地。
在保護區工作17年,對徐惠來說,這些鶴“和家人沒有區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這些丹頂鶴能放歸大自然,讓丹頂鶴的種群更壯大,這需要一步一步實現。”徐惠說。
(記者金地、唐鐵富、楊軒)
新華社哈爾濱3月3日電
(責編:王震、陳鍵)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