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8時,張德志把為中華鱘寶寶們準備的“營養早餐”撒進一個個養殖池,顆粒入水發出陣陣輕微水花聲。
張德志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宜昌實驗站站長,也是春節期間留守崗位的“魚保姆”之一。喂食、清污、排污、測量水質、檢查魚類活動情況和健康狀態,是他們每天必須要做好的基礎管理工作。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素有“活化石”之稱,也被稱為“水中國寶”。受自然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急劇衰退,處于極度瀕危狀態,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國際極危物種。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宜昌實驗站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的河心小島上,養殖著國內數量最大的中華鱘人工種群梯隊。
2021年,該實驗站的“子二代”中華鱘全人工繁育規模創新高,共孵化魚苗60萬尾,培育10至20厘米規格幼魚25萬尾。目前,這些中華鱘幼魚進入穩定生長期。
流水養殖車間就是這些中華鱘寶寶的“幼兒園”。水池內,幾個月大的幼魚拖著長長的尾巴,擺著尖尖的腦袋,隨著水流,自由地游弋。
“中華鱘幼魚對水質要求很高,我們采用井水養殖,水溫控制在14攝氏度。”張德志介紹,養殖車間為中華鱘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提高了中華鱘幼苗早期的存活率。目前25萬尾“子二代”中華鱘幼魚生長發育狀況正常,最大的已經有25厘米。三四月份,它們將被放歸長江,補充野外種群數量。
在張德志的家鄉荊州,中華鱘被稱為“鰉魚”。小時候,他常常聽大人們講鰉魚的故事,卻沒有真正見到過。從事中華鱘育種工作,源于幼年時期對中華鱘的好奇。
張德志說,中華鱘出生在長江中上游,常年生活在大海,成年后能準確無誤地回到出生地婚配產子,“它們身上有太多的謎,我們人類所知道的,其實很少”。
大學畢業后,張德志進入中華鱘研究所從事育種工作,至今已27年。他還記得,最早的中華鱘人工繁殖技術以成熟中華鱘腦垂體進行催產,這種催產方式需要犧牲親本的生命,代價之大令人心痛。
2009年,中華鱘研究所對子一代中華鱘親魚催產成功,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破膜而出。從此,一批批全人工繁殖中華鱘在這里出生,并踏上回歸長江的旅程。
每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是中華鱘繁殖和生長的黃金季節,也是“魚保姆”們最忙碌的時候,需要日夜查看它們的生長狀態,嚴格控制水溫、光線、進食、防病等。以前有多少個春節沒有回家,張德志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2017年至今的每一個春節,他都是和中華鱘寶寶們一起度過的。
張德志告訴記者,隨著“子二代”中華鱘發育成熟進入繁殖序列,中華鱘研究所宜昌實驗站有望在今年使用“子二代”個體開展中華鱘全人工繁殖。
“盡管人工繁育技術在不斷成熟,我們最大的愿望仍然是能夠看到它們實現自然繁殖、重建野外種群,在長江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張德志說。(郭曉瑩)
(責編:喬業瓊、楊迪)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